三叶因子作用机制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找到了保护和修复黏膜物质三叶因子所作用的细胞膜受体,为胃肠道疾病等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黏膜是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人们大量摄取酒精、辣椒等刺激物,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以及肿瘤患者化疗后,均可引起胃痛、腹泻和消化道溃烂等疾病症状,就是因为消化道黏膜损伤和溃疡的缘故。脊椎动物三叶因子(TFFs)广泛分布在上皮系统中,在胃肠道黏膜的损伤修复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已证明,三叶因子缺陷型小鼠导致极高的胃癌发生率,肠道黏膜修复功能的丧失,造成炎症、腹泻直至危及生命。自三叶因子发现20多年来,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尤其是鉴定介导其生物学功能的细胞膜受体是目前科学家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在张云研究员的带领下,利用两栖类三叶因子生物活性高和可激活血小板的特点,采用药理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受体缺失型研究技术和手段,确立了细胞膜G-蛋白偶联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是两栖动物三叶因子作用的膜受体。在此基础上,他们以两栖类三叶因子的分子作用机制为线索,又揭示了人三叶因子2(hTFF2)通过作用于PAR4受体而诱导细胞进行迁移和黏膜修复。文章已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细胞和分子生命科学》(《CellularandMolecularLifeSciences》)上。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结果促进了人黏膜保护、损伤和修复生理病理机制的解析,也为基于三叶因子和PAR受体的黏膜修复药物研发和设计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